“不知道二维码?你OUT了!”大学生作为接触新事物最为快速与广泛的一类人群,扫二维码查询、传递信息被认为“潮范儿”十足。从地铁广告、火车票、飞机票、快餐店、电影院、电视屏幕到听音乐、买菜、赏花,似乎一夜之间,二维码就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二维码风生水起的同时,“一分钟制码”背后的安全隐患却不容忽视。
近日,章先生在上网购物时发现了一个“扫二维码,赢免费电影票”的信息,章先生称,他也没多想,平时上网经常会看到厂商为作推广,推出的“拍一拍、扫一扫”的活动,只要简单的用手机扫描给出的二维码,就能得到很多优惠措施。但这次,结果可不是他想的那么乐观。过了没几天,章先生发现电影票不但没得到,刚充值的手机就欠费了。带着不解,章先生查询了手机详单后才发现,自己扫过的那个“二维码”使得他手机产生了将近几百兆的下载量,网络流量耗尽了他的所有话费,导致停机。
4月初,某校学生小李在网上中看到一个购物广告,他对该商品很感兴趣,于是根据荧屏上的提示,扫描了一下旁边的二维码,想进入导航网站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小李扫描后跳出一个软件安装的界面,于是随手点击了安装,当时他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情况。而两天后,小夏的手机突然欠费停机了,他查询发现手机中300元的话费被莫名其妙扣除了。
二维码的生成几乎不存在门槛,只需要在网上下载一个二维码生成软件,二维码就可以随意生成。也就是说二维码谁都可以制作,而二维码包含什么内容并没有相关规定。不法分子将吸费软件的下载地址或者木马程序通过复制和粘贴到二维码生成软件,二维码图片便立即生成。然后将二维码伪装成购物、促销和打折等形式置于各种网络游戏和软件中,诱导用户扫描。一旦用户扫描了该二维码,网址会自动打开,手机会自动下载和安装带有病毒的软件,用户手机里的通讯录、银行卡号等与手机绑定的隐私有可能会泄露,话费也有可能被莫名其妙吸走。
大学生对新鲜的信息获取方式尤为热衷,对网购更是追捧,往往忽略了安全问题。为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大学生应到官方应用商店、论坛下载二维码扫描软件,不要见“码”就刷。在扫码前一定要确认该二维码是否出自正规知名的网站,一些发布在来路不明的网站上的二维码最好不要扫描,更不要点开链接或下载安装。同时,在手机中安装防病毒安全软件等相应的防护程序,一旦出现有害信息,可以及时提醒和杀毒。二维码作为一种新颖的信息获取渠道,已成为骗子行骗的新手法。警方提醒,扫描二维码时一定要注意出处,不要随意扫描陌生人发来的二维码,以免造成损失。
安全小贴士:
1.千万不要轻易向他人泄露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手机号、银行卡号等信息;
2.请使用安全的二维码扫描工具,不要随意扫描非官方的二维码或安装不明手机程序;
3.安装手机安全管理软件,保证手机安全
(学生助理:郑惠惠)